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長谷川豪掀起建築界的微波

第一財經日報:你多次在建築論述中提到“微環境”,能解釋一下它對你作品的影響嗎?長谷川豪:其實,建築就像包裹住人類的一個殼。如果它是封閉的,不受外界影響、一成不變,每天都住在其中的人會感到非常無聊。建築的“微環境”包括風、熱、光、聲這幾方面,它們不但直接影響人居環境的舒適度,也關系到建築的趣味。如果能打破建築與自然之間的結界,將外界不斷變化的風、光、聲以及熱度這些“微環境”元素適度引入到建築之內,在環境與身心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就能保持居住者在住宅中的居住新鮮度。沒有人會對自然感到厭煩。日報:有人認為,你之所以產生瞭打破建築和自然之間結界的想法,是從批判另外兩位建築前輩——坂本一成和塚本由晴的建築思想起步的。批判的理由是什麼?長谷川豪:批判性是東京工業大學建築系的傳統。而且任何建築師形成自我風格的第一步,都是從有選擇地去批判前輩的觀念和作品開始的,包括塚本由晴也是這麼起步的。批判隻是基於社會觀察的一種方法,並不能說明被批判的人的觀念和設計思想在實踐中有什麼問題。坂本一成和塚本由晴是我相當關註的兩位建築師。從1969年“散田的傢”(House in Sanda)開始,坂本一成的建築一直都表現出一種盒式封閉狀態。他從自身的美學觀念出發,謹慎地處理空間構成的每一部分,雖然這種方法能精確地控制空間的每一處細節和走向,但結果,建築卻會呈現一種沒有進深感的平坦特征。很明顯,這種平坦特征體現的是建築師主觀意識中的一種封閉性。而塚本由晴則完全走向瞭坂本的反面,在他所設計的“第四代住宅”系列建築中,他試圖通過居住者身體的無意識行為,來消解建築固有的物質性。我是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尋找平衡點。日報:伊東豐雄曾將包括你本人在內的日本“70後”新生代建築師,稱為“一群在日本掀起瞭微波的建築師”。這個說法很有趣,你如何理解?長谷川豪:他的意思可能是,目前看似波瀾不驚的日本建築界,也許正在積蓄下一次湧動時的驚濤駭浪。從丹下健三、黑川紀章、妹島和世,一直到我們這一代“70後”,二戰之後的日本建築界大概經歷瞭四五代建築師的更迭。從抱著現代主義理想的正統建築師,到商業操作下的明星建築師發展至今,日本建築界已經很有包容性,更多年輕建築師開始強調個性,走多元化發展道路。之前,日本建築師的成長經歷十分相似。起步是做住宅設計,略有名氣之後商業建築會找上門。再進一步,就是做地標性的文化建築,成為大師級人物後,才有機會設計大型城市建築。雖然,“70後”中一些建築師像我一樣,仍然從傳統住宅設計入手,但我們之間的風格已經有瞭很大的差異。還有一些建築師去瞭亞洲其他建築業興盛的國傢和地區,直接接手大型商業項目。還有的建築師對博物館感興趣,所以隻做博物館和文化建築。也有建築師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去瞭中小城市,或者回到自己的傢鄉,用追根溯源的方式培育自己的風格。比如,藤本壯介常在北海道活動,平田晃久則在新瀉進行建築設計。對我來說,自己的作品能在二三十年後仍有參考價值,對後世有些小小的影響就足夠瞭,很多同輩和我的想法相同。所以,在表面平靜的日本建築界,“70後”建築師的表現就像微波一樣。各種不同的微波,構成瞭整個水面的片片漣漪,能量積聚多瞭還會形成巨浪。日報:對很多建築師來說,構建和構造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建築師和結構設計師經常鬧矛盾。你的建築具有很強的實驗性,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長谷川豪:兩者同樣重要。在中國,建築方案的設計受結構設計的影響非常的大。在建築師做好方案後,結構設計師進行工程計算,發現其中一些設計細節無法實現,要求建築師修改已經成形的方案。這讓建築師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況。但在日本,建築設計也就是所謂的構築,和結構設計也就是構建,兩者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可以隨著建築設計和建造的進度不斷調整。比如,在設計第二個森林別墅的時候,結構設計師認為設計方案中的鋼結構太細。但如果把鋼結構加粗,會讓建築看上去很笨重。所以,我們一起做瞭很多實驗,我堅持每根鋼管的直徑不能超過十公分,最終,實驗成功瞭。日報:你一直在為別人設計住宅,那你自己的住宅是什麼樣子?長谷川豪:我住的非常一般,而且也是租借的房子。實在沒有時間給自己設計房子,暫時也沒有這個打算。但我為自己設計的住宅必定會非常有意思,將會讓你們所有人大吃一驚,等著吧。(圖片由長谷川豪建築事務所提供)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9-09/157837699.html

房屋信貸融資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一、二、三胎轉貸或代償民間信貸桃園中小企業貸款信貸年息信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njami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