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自he房貸第2順位銀行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xun新聞

十連增後的農業科技使命

專訪農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傢洋“十連增”後,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任務更加艱巨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孫英蘭“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糧食‘十連增’上,如果從更長的時間尺度看,比如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盡管有各種各樣原因的影響,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在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糧食的單產、總產是持續顯著增加的;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多樣性與質量也是持續顯著增加的,過去農產品緊缺短缺的現象已徹底改觀。應該說科技起瞭重大作用。”新年伊始,剛剛從外地考察回京的農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傢洋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到201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5.2%。“可以說,科技進步始終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600405,股吧)泉之一。”李傢洋表示,當前世界科技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相較歐美等農業科技強國,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實力近年雖有顯著提升,但仍差距明顯。隻有加快創新步伐,才能抓住當前農業科技發展的大好時機,不斷縮短與發達國傢的距離,才能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農業科技面臨新考驗2013年年底中央召開的一系列會議都沒有離開“三農”工作這一重要主題。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都將切實保障國傢糧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並將科技支撐上升到國傢糧食安全戰略的高度。“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李傢洋說,“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傢隊,中國農科院必須做到一馬當先。我們有責任當好農業科技進步的領頭羊,有能力也有實力在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李傢洋直言,“十連增”後,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任務更加艱巨。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培育高產穩產、優質多抗專用的突破性新品種,實行良種良法配套,不斷提高單產水平;必須提高重大動物疫情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控能力,為動植物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必須提高農業物質裝備、農產品儲藏加工、農業信息化等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提高農業資源環境的科技創新能力,研發精準平衡施肥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節水節能技術、養殖業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等。搞科研出身的李傢洋並不諱言目前科技體制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科技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管理體制缺乏頂層設計,相關部門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協同創新機制;研究課題重復,分工不明確、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現象嚴重。再比如科技促進產業發展機制不健全,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不足。特別是原始創新的重大成果比較少。目前我國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包括一些高端蔬菜與花卉品種,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進口。另外,科研與成果轉化的經費投入不合理。國際上,科研、轉化和商業化生產的比例通常為1:10:100,我國則為1:0.7:100,等等。李傢洋介紹,“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旨在探索解決不適應農業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緊緊圍繞農業科研國傢隊的使命,從‘頂天’、‘立地’兩個層面,把握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提升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能力。”創新工程成效初顯2013年初,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是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之後,被財政部作為“國傢三大創新工程”之一予以重點支持的又一重大改革實踐。希望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改革探索科研新體制、管理新機制,回答產業對農業科研的重大需求,支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李傢洋告訴本刊記者,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以來,針對存在的研究所之間、研究所內部學科方向不明確、學科發展不平衡、佈局重復、科研資源配置不當,一些傳統優勢學科弱化、新興學科發展不強、交叉綜合學科尚未形成,科研領軍人才匱乏、人才梯隊結構不合理、績效考核與薪酬機制不利於學科團隊建設等等問題,農科院進行瞭一系列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一是面向國傢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和國際發展前沿,頂層設計瞭以“學科集群—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為基本架構的三級學科體系。全院共設立瞭8大學科集群,130個左右學科領域,300個左右研究方向,解決瞭研究所發展目標模糊、科研方向混亂、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問題,從根本上扭轉瞭中國農科院長期以來科技項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動隨競爭性、短期性項目搖擺的被動局面,對凝聚特色和優勢、形成長期穩定的科學研究、謀求重大突破,意義重大。二是在科學構建學科體系的基礎上,農科院按照“整體設計、統籌部署、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發展好的多支持、發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則,目前已先後分兩批遴選瞭22個研究所193個科研團隊開展創新工程試點。依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擇優聘用、合同管理”、“以崗定薪、績效激勵”和“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原則,重構研究團隊,形成瞭嶄新的研究力量。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與此同時,對遴選出的科研團隊按其穩定科研所需經費的60%左右予以長期支持,剩餘40%左右的經費鼓勵科研團隊通過競爭性渠道獲取,探索形成穩定支持與適度競爭相結合的支持模式。從而解決以往科研學術浮躁、短期行為突出、難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問題。三是探索建立開放競爭的新型用人機制。在李傢洋看來,改革現有的科技體制機制,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充分地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建立一個“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定崗定酬、績效激勵”的分配機制、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目標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至關重要。在創新工程實施過程中,農科院按照“按需設崗、按崗聘人、崗位固定、人員流動”的原則,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首席科學傢、骨幹專傢等優秀人才,並實行動態管理;創新工程崗位設置科研、技術支撐、管理三個序列,按創新崗位數,現有科技人員中至少有40%進不瞭創新工程,由此建立瞭競爭、流動、以研為先、以人為本的新型人才培養任用機制。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為目標,院、所、團隊、崗位實行分級、分期、分類績效考評制度,建立瞭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和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有效調動瞭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據瞭解,2013年中國農科院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1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傢獎的科技成果6項,首次實現自2000年以來國傢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全覆蓋;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是歷年來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年份;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研究員還被《自然》雜志評選為“2013年年度世界十大科學人物”;農科院六大作物增產增效模式研究,為未來農業科技進步提供瞭新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模式。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2014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也是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實施的第二年。據李傢洋透露,即將召開的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會議,將從九個方面部署全院的改革和創新工作。一要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工程試點工作,要進一步建立以績效導向為核心的新型管理、評價與分配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獨立開展研究所績效考評的工作方式。二要積極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在研究所佈局及學科領域拓展上取得實效。據瞭解,中國農科院的機構編制構成復雜,有公益類、農業事業單位、擬轉企和已轉企四大類型,改革難度很大。李傢洋強調,要進一步明確職能定位,把改革與現代院所建設和科技創新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研究所理順業務職能與人員編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三要加強重大科研立項和成果培育。要站在國傢戰略的高度,積極爭取重大項目,培育重大成果,提升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水平,做好重大理論性突破、關鍵性技術創新與重大品種、重大產品創制等儲備性成果的培育工作。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四要提升科技興農力度。中國農科院將建立糧食安全戰略研究中心,在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開展戰略研究的同時,加快構建糧食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生產模式,擴大水稻、玉米等項目的示范應用范圍;深化與種子企業的合作,探索現代種業發展新機制。五要優化學科與平臺佈局,根據國傢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調整和優化全院學科體系、學科力量與區域佈局,並研究制定今後5~10年全院學科佈局方案。六要強化人才團隊建設,在中青年人才的培養上取得實效。李傢洋強調,科研、支撐(科輔)、管理、轉化示范4支隊伍缺一不可,要以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抓好4支隊伍的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尤其要處理好培養和引進人才的關系,加大對中青年人才培養的政策力度。七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走出去”,積極推進區域國際合作;加強與歐盟地平線2020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等戰略項目的對接;探索人才引進與派出的新渠道、新機制。八要強化宏觀戰略研究。李傢洋強調,中國農科院不僅要在農業科研基礎性、前沿性方面作出貢獻,也應成為國傢科技思想庫的重要力量。據悉,中國農科院近期將啟動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的編制工作,啟動“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為制定“十三五”各項規劃奠定基礎。九要鞏固和擴大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為全院深化改革提供堅強的組織、思想和政治保障。李傢洋表示,希望通過實施創新工程,按照“頂天立地”的總要求,加快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最終建立起一整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符合中國現代院所制度的科研管理體系,為農業科技創新保駕護航。□桃園市銀行貸款利率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1-21/161613061.html
arrow
arrow

    benjami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